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白杨》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幷写小练笔。
三、说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了解白杨是一种极普通的树。
(二)检查预习
有小主持人检查词语及本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白杨有什么特点?抓住爸爸说的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出白杨有三大特点:直 、适应性强、不怕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小白杨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出示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总结概括。
然后重点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课文段落: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学生很容易看出孩子对爸爸了解甚少。接着让学生汇报搜集的西部战略资料,进一步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及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有着怎样的品质。总结出:他们同样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体现出他们无私奉献精神。
孩子能不能行,从哪里看出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一句话就很容易看出来。
最后,学生通过看板书,深入了解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完,老师总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紧接着出示小练笔,学生先交流然后练笔,最后一生说说自己的小练笔内容,学生评价,老师小结。
总结提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说教材内容: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游泳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课文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好听的,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好听的的写景文章。对家乡的缙云山、北温泉有一定的感受,但对鼎湖山十分陌生,而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特拟定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作者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4、学会用“像……一样的,是……”句式仿写第四自然段。
5、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其表达
效果,感受鼎湖册泉水、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2、运用情景教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精心选择运用读书,质疑、勾画、想象等方法,以读促写,以读学写。(运用以上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质疑导入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开课直接由“听”引出“听泉”,引导学生看词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引入课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相机认识:鼎)
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学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初读课文,通过自由放声读,同桌相互听读等环节,让学生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再请学生分段读:一边读,一边引导。在交流中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引导学生抓住“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达成目标三:学习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
(三)精读感悟理解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好听的的文字在脑子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指导看图,走进鼎湖山。学生自读第一段:引导学生抓“轻纱似的薄雾”感受雨后鼎湖山的美,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进入情景,形象地感受到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意境。
2、自读途中观景听泉
构建话题:“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第一课时结束)
3、以讲促读,走进古刹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是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里的讲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让学生介绍庆云寺的方式,联系“二百多年、明代”等词理解“古刹”、“参天”。
4、精读品味,感受泉声的漫妙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抛出话题,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学习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联系学生活实际回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泉的景象。
(2)质疑理解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到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阅读教学顺着思路引导学生写作,由读到写。
因此我让学生观察句子,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泉声美妙泉水润物”简洁明了,提纲挈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走近国家》第七节的内容。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了条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较感兴趣于有“挑战性”的任务等心理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及重要城市;
(2)运用图片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的生存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来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 ,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①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②发达的养羊业和工矿业;
③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自流井的成因;
②澳大利亚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课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目标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即“不协调——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目的,采用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发现法、交流合作学习法、多媒体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法。注重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
三、说学法
探究式学习法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课尝试将两者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力图转变学生以往只是认真听讲、单独记忆、练习巩固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新知和发展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原则,我设计了五个主要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三)反馈练习;
(四)归纳小结,反馈提高;
(五)课后作业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章《走近国家》 第七节“澳大利亚”
一、拥有一个大陆
1、大洋洲的国家
2、主要城市:堪培拉、悉尼
二、低平的地形
1、西部——低矮高原(海拔200——1000米);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海拔低于200米);
3、东部——山地,大分水岭(海拔800——1000米)。
三、古老的动物
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2、古老动物生存的原因:孤立的地理位置、无大型天敌、人类开发晚、人口稀疏
四、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铝土矿
2、蓬勃发展的工矿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铁矿石
煤矿
六、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的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分配比例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本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意在使学生经历探索、体验成功,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说课稿 篇4
教材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5-46练习九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乘法的意义的产生,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乘法数学问题。
2、认识乘法中的乘号,知道乘号与加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传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小资料:
1、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距今三百多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
2、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兄弟两个就诞生了.但是“+”和“-”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
教学策略:
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步骤:
一、口算。
12+24= 36+6= 42+14= 32+16= 15+25= 35+10=
复习加法的知识。+这个符号叫做什么号,它是怎么产生的。加号前面的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也叫做加数,算出来的结果叫做和,表示两个加数的总数。
二、引入新课
1、出示加法算法:2+2 表示什么意思,2个2相加
2+2+2呢, 3个2相加
2+2+2+2呢 4个 2相加
2+2+2+2+2呢 5个 2相加
这组加法算式与一般的加法的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加数都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有2个或者2个以上。
相同的地方呢,都是表示求总数的意思。
如果这样的2有50个呢,加法算式可以怎么写?2+2+2+2+2+。。。。。。
全部写下来会很麻烦。所以古代的数学家,想了个聪明的办法,把这样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一种算式,哪个小朋友知道,你来介绍下。
2、介绍乘法算式的`写法。把加号改成乘号“×”,把相同的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把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
2+2 写成乘法算式是 2×2 读成 2乘2
2+2+2写成乘法算式是 2×3 读成 2乘 3
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 2×4 读成 2乘 4
2+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 2×5 读成 2乘 5
3、拓展深化。50个 2相加呢?写成乘法算式是 2×50 或者 50×2,因为得数都是 100。所以都可以写。
4、归纳乘法的意义。把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有什么好处?可以把写得很长的加法算式改写成很短的乘法算式。
那么 2+2 写成 2×2,有简便吗,看不出。短的看不出,长的算式有简便的意思。
2+3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不能,因为 2+3表示 把 2和 3合起来的意思。不是表示几个几的意思。
三、下面的加法算式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能的话请说出乘法算式
3+3 4+4+4 5+5+5+5 6+6+6+6+6 7+7+7+7+7+7+8 3×2 4×3 5×4 6×5
(不能完全用乘法算式来写出,可能会有写出 7×6+8当然要表扬了。)
说说这些乘法算式的意思, 2个 3, 3个4,5个4, 6个5,()如果学生说成是3个2,4个3,4个5,5个 6也可。)
12×2 表示什么意思,
13×3
14×4
15×5
16×6
17+18
四、归纳小结乘法的意义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求总数的意思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加法的有的算式比较长,乘法的算式比较短,有比加法简便的地方,
乘号与加号的样子也差不多,是把加号转一点过来的意思。所以说古代的数学家也很聪明的,把加法与乘法的相差不多的关系通过符号表达出来了。
五、生活应用
1、小朋友最喜欢去公园玩了,游乐场里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结合今天上课的内容,说说这些数学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吗。
(1)摩天轮上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激流勇进有几个小朋友?
(3)过山车上有几个小朋友?
(4)把几把小椅子?
2、通过摆小棒来说说乘法算式。
摆 3个 五角星用了几根小棒,
摆 4把小伞呢,
摆 6个三角形呢。
3、说说生活中的乘法算式。
如每个人左手有 5根手指头,2个手共有几根手指头?
教室的电风扇 每个有 3块转板, 5个电风扇共有几块转板?
每个盘里有 4个苹果,6个盘里有几个苹果?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乘号,乘法算式。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联系和区别,知道了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七、布置作业
练习九 1-4做在书上。
八、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放在教学乘法口诀的前面,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讲理解乘法的意义比较困难,乘法的数学思想也是比较难建立的。我们高年级的老师在测试小朋友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会把 “算2个3相加的总数是多少,”用“2+3” 来算,他们多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有加,有总数,就是做加法,也就是说小朋友是从文字来认识建立算式的。而不是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来做题目的。说明二年级的小朋友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建立是比较肤浅的。
如何帮助二年级的小朋友建立乘法的意义,如果单从文字到文字,从算式到算式恐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在设计时考虑到把数学文化结合进去,通过对加号与乘号的联系和区别,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因为人类孩童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人类最初的认知过程,总是从具象到抽象,从实际上升为理论的过程,所以让学生通过对加法符号改写成乘法符号的过程,来促进儿童对数学学习兴趣和热爱。再通过对加法和乘法的比较中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从复杂到简单来体会乘法思想的精髓。最后从生活实际应用来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1)节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为今后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打下基础。
(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快乐,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介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与不同,立足渗透类比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又根据大纲的要求,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因此这节课的关键则为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课堂实验的研讨,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九年级的学生较为活泼开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较强。使得他们很快就能融入课堂,接受知识也事半功倍。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关方程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变厌学为乐学。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①教法分析: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为了使学生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首先是探究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学生学习探究方法。其次是合作交流法,就是让学生共同讨论,有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研讨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中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体现在教学中循序渐进,讲练结合的特点,本节课安排了情景引入、新课学习、
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六个环节组成。
(一)、情景引入
给出3个数据x,6,3,请同学们自己编一道方程,并求出这个方程的解。这个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自己编方程的形式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我又出示这样三个数据:6,3,x2,你还能编一个方程出来吗?因此在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引入本节课《一元二次方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
一张矩形的铁片,长100厘米,宽50厘米。在他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地正方形,然后将四角突起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平方厘米,那么铁片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同时突破难点之一的“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列出方程。
英国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曾说:概念的教学要从大量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就定义教定义。因此,我在课本的基础上,又补充第2个实例: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①全部比赛共有多少场?
②如果邀请x个队比赛,每个队都要与其它队共赛多少场?③甲对与乙队,乙队与甲对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有多少场呢?小组讨论,并列出方程。
《新教学理念》指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同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也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去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归纳小结
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
以化为“ax+b=c(a≠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
(四)巩固练习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我出示以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①x2+2x-y=3
②mn+3=0
③a2=4
④13x2+2x+1=0
我让学生巩固练习,在巩固中提高。从学生心理条件来讲,喜欢参与一些有
挑战性的活动,而老师又希望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因此通过这组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紧接着,我遵循巩固与发展想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例题,接着进行赏析。这个例题已经明确让我们“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其实,即使课本没有这样指明,或者说,课本安排这道例题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养成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再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因为,所谓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都是在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的项。
接着,就是练习了。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
(五)课堂小结
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2)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对你又有什么帮助呢?
一节有趣的数学课,就是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整个过程我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思考题三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 上一篇:精选小学教学总结模板汇编七篇
- 下一篇:第二学期教学总结汇总7篇